堅持38年,將心智障礙者永遠放在「第一」

賴老師與智青 賴老師與小朋友
沒有閃亮亮的打扮,也沒有舌燦蓮花的能力,乍看之下跟住在家附近的長輩沒什麼兩樣──這就是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簡稱第一社福),人稱賴老師賴美智執行長給人的感覺。

雖然已屆70,但賴老師依舊是活力滿滿,每天滿檔的行程也不見她喊累,且在如此繁忙的狀況下,賴老師還是很關注第一線的工作,常在訪視中心時和治療師討論學員的狀況和改善方式,她也能叫出大部分學員和學員家長的名字。

師範大學畢業之後,賴老師先是到了新竹女中當老師,後又轉到衛理女中,那個時候的她對於「特殊兒童」是什麼也不知道,只是對於同樣的課程但是她所教的學生中有人不管學多久都搞不清楚英文字母b跟d或是p跟q讓她覺得很奇怪。

在衛理女中工作兩年後,賴老師得到了美國奧克蘭大學提供的獎學金,這讓她放棄了即便在當時來說也算是不錯的老師工作,毅然決然地決定出國進修。曾在衛理女中兼任過諮商輔導老師的賴老師,在輔導學生的過程中有時會好奇為什麼學生會出現這些行為?想找尋答案的她因此選擇了諮商輔導研究所研讀。

但後來發現自己雖然喜歡這類課程,不過個性實在不適合擔任諮商輔導員,於是和當時的系主任商量由系主任推薦轉學到密西根大學的英語研究所進修,因為研究所的課程跟在大學所學的差不多,課業游刃有餘的她想多學點專業因此增修了一門「變態心理學」的課程,她對這門課深深著迷甚至為了想要深入研究而轉到特殊教育研究所,最後因私人因素又轉到師資跟實務經驗比較豐富的萊斯利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就讀,畢業後,賴老師先後到收容重度心智障礙者的庇護工廠和住宿機構工作,回國後在臺師大的特教中心當英文祕書同時培訓臺灣的特教老師。

民國51年在精神科醫生的主導下學校開始增設啟智班,讓心智障礙的孩子進入校園就讀,只是招收的孩子僅限於生活能自理但聽讀寫能力不好的輕度心智障礙孩子,這對曾在國外機構工作過時常面對中重度心智障礙者的賴老師來說有點疑惑──「臺灣中重度的孩子哪去了?」

這一個揮之不去的念頭讓前途一片看好的賴老師放下教鞭,和同樣學特教出身又志同道合的曹愛蘭、張培士兩位女士,在光復南路租了一個地下室成立第一社福的前身-第一兒童發展中心,開始為心智障礙者進行早療課程,這也是臺灣第一個由專業人士成立的特教中心。

因為專業又加上有一定的效果,許多家長聞名而來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進入第一接受早療,由於人數快速增加,所以先是從地下室搬到空間較大的1樓,後來1樓的空間也不夠用,需要更大的空間來安置學生,後來找到基金會目前的所在地,並決定要貸款買下屬於自己的空間。

原本的美事卻遭到當地居民的強烈反抗,當時的居民用著──我家的小孩會學他們流口水、他們的病會傳染……等理由來反對學員遷入,後來還是靠學員家長陳情給當時的蔣經國總統,讓總統下令保護師生進住才有辦法搬遷,遷入之後即使和居民的相處上表面看似平靜,但其實居民的小動作還是不斷,不是斷中心的水不然就是半夜來剪電線讓中心斷電,甚至誣賴中心是這些事情的元兇,是直到後來時間久了,大部分居民也看久了,了解到中心的進駐並不會改變什麼,紛爭才慢慢平息。

每每講到這段歷史,賴老師總是笑笑地說著,語氣中看不出一絲的忿怨,彷彿當初的歧見只是一件有趣的小事,對她來說,居民的抗爭來自於不了解,所以她願意用善意來包容,事實也證明後來第一和居民是可以和平相處的。

這個事件開始喚起社會與政府對於心智障礙者權利與福利的重視,讓政府願意檢視並修改當時已不合乎心智障礙者需求的法條,但這對賴老師的願景──「發揮專業服務的影響力,創造身心障礙者美好生活」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於是第一走在政府前面做出許多第一:協助爭取心智障礙者的受教權,讓中重度的孩子也能到學校學習、提出支持性就業的重要,率先開始訓練並協助心智障礙者找工作、成立輔具中心,協助媒合有需求的民眾找到適合的輔具、成立第一清潔社會企業,雇用學員及社會弱勢者就業、成立行為工作室,幫助全台機構及家庭解決心智障礙者的行為問題、和信義社大合作,讓心智障礙者也能到社大上課、倡議雙老化議題讓政府及社會重視老憨兒和老父母的問題、為學員及其家長進行生死教育……

這些都是賴老師覺得需要就去做的事情,她一直認為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即使是心智障礙者也應該要被尊重,而她也一直為此而努力,即使直到今天還是有許多人不知道第一社福,或是以為第一社福是某銀行的附屬組織,讓第一的募款困難重重,可是這都不妨礙賴老師想要為心智障礙者服務的心,讓她可以退休含飴弄孫的年紀,依舊為了她的理念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