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準備班~孩子,我們準備出發囉!

文/第一基金會研發組主任 郭色嬌

    暑假過後,許多六歲的幼兒們就要進入小學了,對孩子們來說,這是人生另一個階段的開始,他要面對學習環境的改變,接觸新的人、事、物,他該如何適應更複雜多元的團體生活?對父母而言,心情的寫照則是「又有期待,又怕受傷害」,家長們該如何陪伴親愛的寶貝們順利做好轉銜?

    目前國內的校園特教服務狀況,各縣市並不一致;台北市是全國辦理特殊教育最績優的城市,本文將以台北市為例,簡介國小特教服務模式,一來讓家有兒女初入學的台北市家長們,進一步了解國小特教環境,同時也提供其他縣市的家長們做為參考。

    每年五、六月間,各縣市教育局「鑑輔會」都會辦理新生鑑定及安置工作,安置原則主要以認知功能為依據,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安置在特教班,認知功能輕度或輕度以上者則安置於普通班接受資源班服務(以下簡稱資源班)。兩班的服務型態及相關內容,分別說明於後。

【特教班】

特教班的服務對象以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為主,每班約八位學生,採包班制,由兩位合格特教教師擔任全班的教學及輔導事物。學生在校作息時數與普通班相同,課程編排以教育部頒之「啟智班課程綱要」為主,共有六大領域,分別為生活教育、實用語文、實用數學、社會適應、休閒教育和職業教育,然教師可以因學生需求自編課程或調整教材。

    因融合教育思潮的影響,各縣市並非每所國小都設置有特教班,所以需要就讀特教班的學生,可不必受學區限制而越區就讀;必要時,家長也可提出工作地點證明,要求安置於適當學校以便於接送孩子上下學。又限於學校規模及學生人數影響,各校設置特教班級數不一,通常大約在1~3班之間,所以同一個班級內會有混齡或混級的情況發生。然因特教班的教學強調「量身訂作的個別化教育」,因此特教教師會透過團體、小組或個別的方式,提供適性的教育服務。有些特教班級數超過兩班的學校,則會採用「協同教學」方式,打破班級界線,依照教師專長及學生能力及興趣需求,重新編組上課,讓學生有與更多老師和同學互動的機會。

    雖然特教班擁有較低的師生比,且協同教學方式可以增加學生人際互動的機會,然其同儕互動對象仍受限於特教學生,這是許多家長對特教班望而卻步的最大因素,致使許多原本適合就讀特教班的孩子,在家長強烈的期盼下,讓鑑輔會做成了安置資源班的決議,遂造成孩子在普通班學習及生活適應上重重的困難,形成融合教育艱鉅的挑戰。

    然而,特教法施行細則第十八條第八款明文指出:個別化教育計畫內容應包含「學生參與普通班的時間及項目」,由此可知,每位身心障礙學生都有法令保障其參與普通班學習的權利,特教班學生當然不能例外。因此特別提醒即將就讀特教班的學生家長們在參加IEP會議時,能多加留意孩子的受教權益,誠懇的與老師、行政人員共同討論,提出最適合讓孩子參與普通班的時間及項目。

【資源班】

    身心障礙學生安置普通班(接受資源班服務)的主要依據是認知功能輕度或輕度以上者。當鑑定安置工作底定,各校特教組接獲身心障礙新生入學名冊及其相關評估報告後,旋即展開編班事宜。依照特教法規定,凡安置有身心障礙學生的普通班級可酌減班級學生人數;至於編班原則,通常透過各校「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簡稱特推會)討論訂定。一般而言,除身心障礙學生之外,編班尚要考量其他非特教生但需要特殊輔導的學生,因此每班大都會有需要特別協助的學生。

    資源班的服務型態大致可分為抽離及外加兩種方式,「抽離」指學生部分時間離開普通班到資源教室上課;「外加」則指學生在非正式上課時間,如晨間活動、午休靜息或中低年級下午沒有上課的時段,由特教教師提供外加課程服務。

    由於資源班的學生障礙類型較多,學生特教需求較為複雜,因此特教服務的內容就不僅限於傳統的學科補救教學。例如識字困難的學障孩子需要識字策略教學、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學生需要社交技巧課程、自閉症學生需要學習下課如何跟同學一起玩、肢體障礙學生的體育課需要調整活動及評量方式等。特教服務的項目包羅萬象,涵蓋物理、社會心理及學習環境的調整和經營。

    基於上述,因此建議家長們在參加IEP會議時,宜特別關照特教法施行細則第十八條第三款內容:「學生身心障礙狀況對其在普通班上課及生活之影響」。此外,針對較容易出現情緒行為問題的情障、自閉症學生,則請家長們對第五款的內容:「學生行為問題影響學習時,其行政支援及處理方式」多加用心,因為有些行為問題並無法靠一位教師就能妥善處理,必須藉由行政協調生態環境的調整或提供人力支援,且全校教師都有一致性的處理策略後,方能奏效。

    不論孩子安置在特教班或資源班,理想的校園特教服務場所應多樣化,服務內容應全方位,提供特教服務的人員應是學校全體人員。而落實IEP會議的召開、擬定與執行更是孩子獲得特教服務品質的重要關鍵。家長們若能掌握要領,於開學之初,充分與學校行政人員、教師、相關專業人員討論溝通,了解孩子的能力現況與特殊需求,且充分體認學校教育的有限性與可能性,相信必能順利地讓親愛的寶貝---快快樂樂上學去。